一个拧不开水溶c100的弱女子罢辽

重看《苍顶之下》有感

       很久没提起笔写东西了,在知乎看到有关柴女士的文章,重新看了苍顶之下,有些拙见,怕日后忘记,又或许未来观点会变,所以把它写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十七岁第一次听说柴静是因为那年暴火的纪录片苍顶之下。那年三观还在逐渐成型的阶段的我看了,有了很多疑问,为什么别人做过的事,到我们这里就不被允许了呢?也读了很多不一样的评论。

        2014-2015,正是我高中冲刺高考最重要的一年,有很多想法,做着不现实的梦。纪录片发布爆红的时候,我每天两点一线,五公里的路程骑车上学,冬天的北京,清晨六点半天色昏昏沉沉,我的爸爸妈妈和狗还在睡梦中时,我就已经踏上了征程。虽然累,但却乐在其中,想法很单纯,做好当下的事情便好了,无忧无虑。从自新路到菜市口这段路是个小上坡,习惯压点赶路的我贪婪地大口呼吸着污浊的空气,那便是我鲜活的青春。在菜市口十字路口这边,对面的中国移动大楼的上半部分都被雾霾覆盖,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只能看到对面的这栋楼的一点点轮廓。常和同行的朋友开玩笑:“在联通楼下都看不到移动了呢。”有时路过那里也会怨天尤人,望着灰色的天空,我现在在做什么?那一刻,我的世界是灰色的。但仅仅是那一刻,因为下一秒见到了喜欢的人,于是世界又恢复了平日的色彩。在PM2.5指数500多,甚至爆表的环境下,睡觉、吃饭、学习、跑步、做操、打闹,我读完了高三,随恶劣空气质量而来的咽炎也很严重。环境确实不好,每吸一口气,都感觉吸入的小颗粒物会刺痛喉咙。一天下来,鼻涕痰都很多,晚上回家洗把脸水都是黑的。这些都是事实,我是雾霾的直接体会者,也是受害者。

       年后高三提前开学补课的那段时间,每日早出晚归,雾霾很严重,即便北京那吹死人的西北风也没法刮散。人们三句离不开天气,甚至有过百天连续雾霾不见太阳的情况。语文考试卷出题都会围绕环保的主题。雾霾是总能登上当时微博实时热搜热门的话题。微信公众号铺天盖地的雾霾推送。因为这个全身心都投入在是否停课这件事上,所以具体文章标题内容记不清了,如今再去寻也寻不到了。大体内容无非是一些雾霾导致疾病,影响日常生活,工厂外迁停工一类,有些文章言辞很激烈,质问“TG”。治理雾霾是民意所向,是必须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借着网络上热议话题的东风,《穹顶之下》横空出世。全网都在推这部纪录片。评价褒贬不一。褒奖者认为这片子揭露残忍的事实,希望可以悬崖勒马。贬低者操着“外国阴谋论”的说法,抨击片尾的致谢(具体可查,不再赘述)和柴静本人的一些做法(譬如到美国生孩子一类)。那年不谙世事,年轻的我陷入了思考。却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什么,欧洲美国工业革命时也曾有过灰暗的时代。烟雾笼罩的伦敦,历史课本都写得清清楚楚。当时我是认这个“阴谋论”更多一些的。却又不相信是这样。于是我跑去问我的老师,她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,只告诉我,这件事不能定性,但她希望在我这个年纪,能够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。我很相信她,即便没有得到答案,但我在高三忙碌中渐渐忘记了这个问题。随着时间推移,天气一天比一天暖,天晴的日子也逐渐多起来了。治理雾霾的成果一点点显现。新闻舆论也像好的方向发展了。时至今日,我仍记得高考结束后温柔的风和湛蓝的天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天我在知乎刷到了有关柴静的问题,也读了她的书。我要申明,我非常赞同柴静提出的“治理雾霾刻不容缓”的主张,当然,这一主张几年来早已深入人心,而柴静作品起到了加强固化的作用,这也是难能可贵。但这并不妨碍我要质疑这部纪录片的其他内容,去挖掘那些被精致画面、堂皇专家、惊人数据所遮掩的更多真相信息。我总感觉我对她有一种“偏见”,以自己美国怀美国长的孩子病为例,指责中国环境问题,她动机不纯。帮助西方国家扼制中国工业发展的不良动机。这很容易解释,你当年把地球嚯嚯的差不多了,现代工业体系十分完善,现在轮到我发展自己的体系,你却来拿伤害地球环境来打压我发展。八千亿吨碳排放量你十一亿人划走五分之二,留下五分之三给其他五十多亿人,还跳脚说不够用你可以向我买呀,你承诺减排80%,要求我也减排80%,不考虑人口基数的情况下,属实欺人太甚。人类共同体应该守护自然环境,但轮不到你骑到我头上以环保来遏制我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 个人角度来讲我是雾霾的受害者,同样也是现代工业化的受益者。年轻人要保持理性,不要人云亦云。

评论